當今的"健康"概念,已不再是單純地指機體(或身體)的健康了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早已確定健康有三個含義∶機體健康、心理(或精神)健康、社會適應能力強。
心理健康是一個人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心理健康往往影響機體健康,良好的情緒情感是機體康復的重要條件;同時,社會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心理素質的表現形式。因此,推行素質教育,不能忽視心理健康教育。
一、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
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健全發(fā)展。同時,幫助學生克服其成長過程中的心理不健康現象,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心理障礙或心理偏差。那么判斷學生心理健康與否的指標有哪些呢 ?
一般說來,判斷心理健康有兩個指標,一個是適應性指標,另一個是發(fā)展性指標。前者比較簡單,一切不適應社會的現象都屬于不健康,如目前中小學生存在著
諸如嫉妒、自責、任性、孤僻、焦慮、逆反心理、神經衰弱、社交困難,乃至自
殺、犯罪等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,都屬于適應性問題。 后者卻比較復雜,因為中小學生處于發(fā)展階段,多數問題屬于尚未發(fā)展或尚未得到發(fā)展的問題,例如青春期的種種表現,只要在正確的教育下 ,通過發(fā)展,就進步了,不成問題。
二、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
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或心理行為問題,并非現在才有,只不過今天的問題更為嚴重、更為突出。原因在哪兒 ?其一,外部社會原因。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 ,主要表現在∶(1)社會上滋長的"一切向錢看"的消極現象 ,不僅妨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
生觀和價值觀,而且也助長他們產生拜金主義、 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心理。
(2) 在當前教育體制不能全面貫徹黨的方針的條件下,容易產生重智輕德、 分數至上的消極現象 ,它往往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、 挫折感和人格障礙,甚至于萌發(fā)"輕生""的念頭。(3)家庭教育不當也會使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現象。 有些獨生子女家庭,由于對子女嬌慣、縱容、溺愛,致使孩子任性、懶惰、獨立性差、依賴性
強、不夠合群等毛病嚴重。(4)大眾傳媒中不健康的內容也是造成學生心理行為問題
的重要原因。所有這一切 ,都是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。
其二,學生自身原因。 除了社會方面的原因之外,還有學生自身的原因。 學生心理行為問題較多的時期是青少年期,即心理學家所稱謂的"危機期"。一些心理學
家從西方社會生活方式特點、 人際關系和家庭結構的現狀所造成的青少年反抗社
會、反抗成人、 藐視法律、鋌而走險的事實出發(fā),認為個體發(fā)展的青少年期,不可
避免地要發(fā)生反社會行為,要和現實、成人發(fā)生沖突,這種觀點表現在各派心理學家的思想上。
三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
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,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,也沒有統(tǒng)一的程序,但是,必須有一定的原則要遵循。
(一) 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'性
所謂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 ,主要有兩層意思∶一是理論和方法的依據是學校心理學,二是尊重學生的客觀心理事實。 學校心理學是心理學的應用分支,它的研究
對象主要是 5~18 歲的學生,盡管它也探索正常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,但其
側重點還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學習困難的所謂 "問題" 兒童青少年。 學校心理學的出現與崛起,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科學的依據。學校心理學家進入學
校,不僅為學生防止心理疾病、保持心理健康積極地開展工作,而且也是學習輔
導、職業(yè)指導和道德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。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客觀性原則 ,特別要
尊重學生的客觀心理事實。 我們中小學教師,尤其是直接參與心理教育預防、咨詢、評價和矯正的人員,必須以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(tài)度對待學生、對待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為問題。
(二) 尊重和理解學生
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,必須尊重和理解學生。教師要把學生作為一個人、一個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,做到完全地尊重他們。首先,對學生的尊重,有利于學
生形成良好的人格。 許多學生,特別是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,自尊心較差,缺乏自信,這時,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就意味著信任和鼓勵,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和健康的人格。其次,尊重學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。只有
尊重學生,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,才能打開師生情感交流的渠道 ,這樣,教師才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,這樣的教育才能如春風化雨一般為學生所接受。為
此,教師要建立這樣的信念∶ 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,人人都是平等自由的。因此,要無條件地尊重學生,相信學生可以朝好的方向發(fā)展。
(三) 預防、治療和發(fā)展相結合
心理健康教育有兩種目標∶ 消極性目標和積極性目標。 消極性目標是預防和
治療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;積極性目標是協(xié)助學生在其自身和環(huán)境許可的范圍內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(tài),使心理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(fā),人格或個性日趨完美。從積極的角度看,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針對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,更重要的是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(fā)展自己。 因此,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 ,絕大多數是正
常學生。我們要堅持正面教育 ,使學生積極向上。也就是說 ,教學生心理更健康,素質提高得更快。即使從消極的角度考慮 ,上策是預防而不是治療。由此可見
學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教育的模式 ,而不是醫(yī)學化模式。
(四)全體與個別相結合
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,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,目的在于使每個學生的
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發(fā)展,成為"四有" 人才,成為高素質、創(chuàng)造性的人才;當然也同
時預防各種心理異常和心理疾病的發(fā)生。 對于較可能發(fā)生或已經發(fā)生心理行為問題
的個別學生要做到個別輔導。 可見,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上,應堅持全體與個別
相結合的原則。對于一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,可以采取面向全體的教育方式。而對
于少數需要幫助的學生的個別教育中,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,采取
相應措施。
總之,通過這次學習,使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,為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,我會結合這次講座,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,
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,為培養(yǎng)社會主義人才而努力奮斗。
上一篇: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
下一篇: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
Copyright © 2016-2019 山西心米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? ? 晉ICP備18007487號
電話:0351-2939949 ? ? 網址:http://www.ty1.com.cn